暑期課程#(27)學術論文寫作-給八到十年級的課程
-嘉科教育為什麼今夏要推出這門課?
修這門課之前,先要釐清以下三個問題:
-
什麼是學術論文?
-
誰需要撰寫學術論文?
-
如何寫作學術論文?
第一個和第三問題需要較長篇幅來回答,我們稍後再討論。
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最簡短:「所有大學生,碩,博士研究生,教授,學者,專業學術研究人員都要學會學術論文寫作。」
也就是說,一個不打算要進大學唸書的人,極可能不需要知道如何書寫學術論文。(但是像法拉第這種自學而成為世界級科學大師的人屬於例外。)依此推論,所有想要進大學唸書的人都要學會學術論文寫作的知識和技巧。所有想要進大學的高中生都需要開始接受撰寫學術論文的訓練。
而這個訓練開始於8, 9年級之交的中學時期。這恰巧也是7,8年級學生開始在學校感覺寫作困難和壓力的時候。告別了七年級,許多八年級生開始對寫作的「麻煩」感到措手不及。寫作對多數人而言原本就不是件易事,如今老師們卻突然間對他們的寫作添增了許多額外要求。他們開始覺得寫作的負擔極大,寫作成績下滑,在驚慌倉促中最常見的反應是對寫作失去了信心與興趣。英語老師的寫作功課增加了繁瑣的「Rubric」,像是腳橑枷鎖般使他們行動遲滯,這些腳鐐枷鎖,困難重重,使寫作變成沈重的負擔。
那是因為他們正邁向遠處的學術寫作道路而不自知。
現在我們可以回答「什麼是學術論文寫作」這個問題。
作者要寫作學術論文,需要具備幾個基本能力:
(1)獨立從事研究一個議題的能力。
(2)閱讀並掌握深奧複雜文章內容的能力。
(3)理解議題中主要概念的能力。
(4)具備綜覈,分析,解讀,並判斷新資訊的能力。
這裡所指的”研究“當然不僅僅是谷歌搜尋或維基網站上「指」到擒來的公眾資訊。它包含更嚴謹的學術訓練,博覽群書,與人討論請益,或長時間在圖書館的探詢。它需要以嚴格的學術訓練和知識背景來詮釋,消化,解讀所看到的資料。同時,論文寫作能力也理所當然地以優異的閱讀能力為基礎。作者除了要有細讀精讀深奧文章的能力之外,還要有批判思維的習慣,比如說區別事實與臆想意見,釐清偏見與客觀的標準,以及從諸多資料證據中據以推斷出合理的結論, 也就是根據已知事物對未知的情境做出判斷。學術論文的寫作可以說作者是在理性客觀的標準和態度下,展現他/她的廣博學識,運用邏輯推理的思維方式,逐漸導引讀者認為作者的觀點乃是合情合理,言之有物,論述有據的深思熟慮下的成熟果實。
如此說來,學術論文的寫作不僅僅是讓作者隨興發表個人意見的場合。這些意見必須是作者根據既有或已知的學術概念,抽絲剝繭地逐步表達他/她對這個議題的「學術觀點。」作者要熟悉與該議題相關的學術概念與理論來表述他的想法。這樣看來,學術論文當然又成為作者表現自己的淵博學識和獨到見解的機會。
更重要的是,學術論文的精髓在於作者對於對該議題的「論述觀點。」論文的目的並不是獲取讀者同意或贏得論戰,而是,依據Argument的字源學意思,在取得對議題更加明晰的理解,讓讀者們願意接受作者的合理觀點來看待所討論的議題,或者提供新的視野和角度,以擴大對於該議題的認識。學術論文作者的角色有些類似在法庭上呈堂辯護的律師,他要用縝密的方法有條不紊地傳達律師的見解,提供陪審團(讀者)做最後的裁決。
此外,學術論文的另一特點便是「分析。」對任何事物的分析通常涵蓋三個層面:
(1)以求真的態度探究關於某議題的問題與答案。
(2)確認該議題的核心部分所在。
(3)檢視所有該議題的組成部分,並說明這些「部分」如何相互關聯。
所謂的分析就是把一個議題拆解為幾個更容易理解的部分。通常經過仔細研究這些較容易理解的部分後,再找出部分之間的連屬關係,寫作的思路便會逐漸浮現,等到這些思路由模糊而變得清晰時, 作者的論述觀點便會自然而然形成。這種分析解讀闡釋綜覈的過程無法在任何人的腦海中形成,而是必須逐步講思維訴諸筆墨,分類,組織,整理,才會形成。這樣的過程,便是學術論文的寫作過程。
那麼第三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麼?
那正是本門課所要回答並傳授的課題。
就像嘉科教育所有其他課程一樣,這門課也是以長遠的學術需求為藍本,專門為8,9, 10年級學生設計, 幫助他們順利成功地學會學術論文寫作的基本概念。